新闻中心

帮不了农民的大疆不是好无人机

        此前不久,国家正式实施首个针对植保无人机的国家标准《NY/T3213-2018植保无人飞机质量技术评价规范》。文件中,该标准对无人机质量和检验方法都提出了要求,譬如自主控制模式的各向飞行精度不大于0.5m,飞行航迹须使用高精度RTK定位系统测量等等。

        其中,在这一标准的起草工作中,大疆是一直全方位参与。

        面对植保无人机,以往无往不利的大疆也不具备绝对优势

        众所周知,大疆是无人机领域绝对的佼佼者,只要提及无人机就绝对绕不过它,尤其是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。从2015年开始,大疆就宣布自己要做植保无人机,而此次受邀参与标准的起草工作,侧面展示了其在这一市场的被认可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,需要注意的是,相比于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狂欢,大疆在植保无人机市场并不是无往不利的。换一种说法,在植保无人机市场的开拓上,大疆并不具备绝对的优势。

·名气和品牌无法抵消“迟到”的影响

        2015年11月,大疆正式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款植保无人机MG-1,并于2016年3月正式交付。单看大疆从发布无人机到量产交付,这速度还是不慢的,但不可忽视的是,早在其发布产品之前,国内植保无人机市场就已经涌现了一批玩家,比如汉和航空,比如极飞。

        的确,基于此前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累积的品牌影响力,大疆在进入植保无人机市场的初期并没有遇到多少阻碍——品牌和名气为它吸引了慕名而来的客户、消费级无人机的经销商也同样可以承售植保无人机……

        也因此,不同于那些一边卖硬件、一边卖服务的竞争对手,“只卖硬件”的大疆一下子就打开了自己的市场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,仅仅依靠品牌和名气,就能消除大疆“迟到”的影响吗?

        彼时,只卖服务的极飞已经实际走到了农田中,通过直营团队来提供服务。从市场占有率上来讲,这个方法的成效可能很慢,但所形成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市场。而借此收集的大量农田数据,也为产品后面的升级改造提供了实验数据。


关注微信公众号